打通应急救护“最初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发现,当前,应急救护“最初一公里”——中西部农村地区院前应急救护建设主要存在农村人群应急救护素养基础弱、应急救护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应急救护培训和宣传倡导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形成有效的自救互救力量等问题。对此,吴浩提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地区应急救护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吴浩建议,完善乡村“救在身边”政策体系。将应急救护建设纳入乡村年度民生实事,完善设施设备配置,强化培训及宣传倡导,提升基层应急救护管理水平。同时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纳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切实筑牢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网底保障。
促进重点人群应急救护能力持续提升。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作为社工、网格员、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乡村扶贫企业员工、民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内容,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加强应急救护阵地建设和技术保障。加强重点区域场所的应急救护物资和设施配备与管理。结合高发疾病、常见伤害和易发灾害特征制定相应标准并完善村卫生室应急救护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实现应急救护资源便捷可及。
建设应急救护进农村培训标准体系,营造乡村“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良好氛围。要加大群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试点乡村的结对帮扶力度,围绕乡村人群急重症疾病谱、各类伤害及灾害发生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特征的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
孙达委员和吴浩委员的建议都着眼于提高全民应急救护能力,推动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通过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推广AED设备、加强数字化急救网络建设以及完善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护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应对急危重症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吴浩委员的建议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应急救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推动农村地区应急救护工作的发展,提升农村人群的应急救护素养和应对能力。以下是他提出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1. 完善乡村“救在身边”政策体系:将应急救护建设纳入乡村年度民生实事,包括完善设施设备配置、强化培训及宣传倡导,提升基层应急救护管理水平。
2. 提升重点人群应急救护能力: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纳入多个职业的岗前培训内容,如社工、网格员、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乡村扶贫企业员工、民宿服务人员,以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3. 加强应急救护阵地建设和技术保障:着重加强重点区域场所的应急救护物资和设施配备与管理,根据高发疾病、常见伤害和易发灾害特征制定相应标准,完善村卫生室应急救护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确保应急救护资源便捷可及。
4. 建设应急救护进农村培训标准体系:制定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特征的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营造乡村“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良好氛围。加大群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试点乡村的结对帮扶力度,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基础,促进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
这些建议和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护能力,加强应急救护体系建设,提升农村人群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应对急危重症事件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