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生球场救人,多亏这台“救命神器”
有时,生死只在一瞬。
今天北京协和医院发布一则微博称,3月25日晚,几名协和医生正在东单羽毛球馆打球,隔壁篮球场一中年男性突然倒地。几位医生飞奔过去,发现是心跳骤停,随即呼叫120,同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球馆里正好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经过四次除颤,十余分钟后,该男性转为自主心律,被120送往附近医院急诊,半个多小时后病人已经苏醒并可以讲话。
打球时突发心脏骤停遇到协和医生,羽毛球馆又刚好备有自动除颤仪——不得不说,这名男子实数不幸中的万幸,要知道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仅仅4分钟。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仪,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报告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人数每年高达约54万,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居全球各国之首。其中90%的心脏性猝死人数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由于各种原因,救护车即使接到通知立即出车,也往往难以快速赶到现场。而如果突发疾病,旁边有人能及时使用AED,存活率将提升11倍。
AED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处可见。截至到2016年8月,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日本235台、美国317台、澳大利亚44.5台。
与之相比,我国AED数量少得可怜。除了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少数一、二线城市配置AED之外,其他城市少之又少。即便是北上广深杭,布点设置数量也不过数千台,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是捉襟见肘。
除了数量少,我国AED还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使用效率很低,甚至成了一种尴尬的摆设。
由于缺乏与AED相关的急救培训、急救教育,对于如何使用AED,我国大部分民众并不了解,遇到紧急情况常常会不知所措,导致错过抢救时机。2015年8月,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死亡,而首都机场安装的救命神器AED就近在咫尺,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国家对AED设备是作为医疗器械来备案的,根据《医师法》,这个医疗器械就只有具有医师资质的人才能使用。也就是说,除了医生,即便你拿到急救证,你也不能随便施救。
此外,我国对于AED的使用尚缺乏相关法律保护,导致路人不敢贸然施救。2015年9月,广州一名年轻女子倒在公交车站,由于路人不敢施救,等救护车到达的时候,该女子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因此,在我国猝死人数高企的背景下,推广AED并普及急救技能显得尤为迫切;而这种普及,也仰赖于相关法律给予民众使用权限,以及为施救好人免除后顾之忧。
说到底,AED既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观念。推广AED,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不仅是救人,更是自救。